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选西北大学地质地质大学地质(2)

来源:西北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成立于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成立之初,是地质大学中历史最悠久、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之一,它起源于原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与普查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成立于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成立之初,是地质大学中历史最悠久、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之一,它起源于原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与普查勘探系(大系)。 1991年一系、二系、三系,中心实验室、地质学史研究室合并组成地质矿产系,1999年更名为现。 在60年的风雨历程中,学院形成了重视教育、崇尚科学、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 学院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地学大师,赵鹏大院士、崇文院士、翟裕生院士、张本仁院士、金振民院士、莫宣学院士、高山院士。 60年来,医院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包括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20多名,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和管理专家,有的担任党和国家政府部门领导。

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123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1人。 外聘博士导师48人。 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84%,拥有硕士学位的占12.8%。 一批年轻学术带头人在成长,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国土资源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国家级优秀教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 教育部的优秀团队是一个。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和科技的需要,学院初步建设了以地质、资源为主要特色,以理为主,理工相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 目前学院设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产勘查与勘探、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18个学科,其中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学院下设7个教研室,包括地层古生物学教研室、构造地质学教研室、地球化学教研室、矿物岩石教研室、矿床与勘探教研室、遥感地学信息教研室、第四纪教研室。

学院设有地质学、地质资源和地质工程三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以16个学科150个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此外,根据地质大学(北京)“211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配套建设,学院战略性地重点发展了地球动力学、全球事件调查评估和地学信息三个学科群。 目前,在大学就读的学生有3994人。 其中博士生728人,硕士生1329人,工学硕士723人,本科生1214人。

学院在地球动力学、地球节律与全球地质事件、岩石探针与深部过程、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成矿系统与区域成矿学、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与开发、地质系统复杂性、地球化学动力学与造山带研究等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973个项目、863个项目、科技公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年均发表三大检索文章50多篇。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前身为东北地质学院始建于1952年的三个系之一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系,首任系主任为世界著名古生物学者、科学院院士(系委员)俞建章教授。

1951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喻德渊、俞建章、马振图教授等创办了新第一所地质学校——东北地质专科学校。 1952年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与山东大学地质矿产系、东北工学院地质系和物理系合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成立地质矿产勘查系,1957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科学系。 1980年结晶学与矿物学研究室及找矿勘探研究室的化探部分由地质系划分出来合并校中心实验室建立岩矿测试与地球化学系,勘探工程研究室由地质系划分为地质仪器系。 1984年,从地质系划分为沉积岩研究室、石油地质研究室、沉积学研究室及动力地质研究室的一部分组成了能源地质系。

1996年12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将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 1997年5月,地球科学系与能源地质系合并成立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000年6月,长春科技大学与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邮电学院4所高校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暂缓建设地球科学学院,原文管理学院国土资源系并入地球科学学院。 2011年5月16日,吉林大学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研究决定,吉林大学测试科考中心业务职能调整,朝阳校区部分并入地球科学学院,命名为地学测试科考中心。

地质学家李四光(院士)、喻德渊、俞建章)、刘国昌、业治铮((院士)、颜惠敏、郭鸿俊、马振图、张兆谨、张寿常、胡祎同、门凤岐、吴磊伯、胡伦积、董申保)、李志超

文章来源:《西北地质》 网址: http://www.xbdzzz.cn/zonghexinwen/2022/1207/1244.html



上一篇:山东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深耕
下一篇:地质西北论文指导(地质西北论文指导思想)

西北地质投稿 | 西北地质编辑部| 西北地质版面费 | 西北地质论文发表 | 西北地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西北地质》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